“联”,拉近,一起同步着走路和歌唱的秘密|模糊谈判力第二十七篇 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701篇推文。 全文共2645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 1引言 我喜欢和老婆开一个玩笑; 当我们手牵手一起散步,我会故意让手臂摆动“不同步”,这样老婆会“同手同脚”; 当然,当她意识到自己“顺拐”了,就马上会一脚踢过来...... 撇开玩笑不谈,你有没有留意过,当我们和朋友一起散步,总会不自觉的和对方的节奏“同步”起来; 哪怕你们并不是手牵手,完全独立地前后走路; 无论是走路的速度,还是左脚右脚的先后,甚至是左臂右臂的先后; 哪怕一开始你们的节奏是“不同步”的,没过一会儿,你就会发现你们“同步”了。 这是为啥? 还有一个现象,当别人唱着一首歌,你的内心里并不想被他影响; 但不知怎么的,你的身体会随着别人的节奏,小幅摆动起来; 甚至有时候,你还会用手指在桌上敲打起相同的节奏; 你被莫名地“同步”起来。 这种感觉在别人唱起一些特别有感染力的歌曲时,影响力尤为突出; 比如, 英特纳雄耐尔,就一定要实现...... 很多时候,我们会不自觉地跟着哼起来。 这又是为啥? “同步”,这个人际交互里被大大低估的现象,似乎隐藏着一些秘密; 一些有关“说服力”的秘密。 2同步与拉近 我们依然在“模糊谈判力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。 今天要聊的依然是,恰尔迪尼七字影响力的第三个字,“联”。 所谓“联”,指的是“联合”,指的是“咱们”(我们); “模糊谈判论”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类就是,“我们VS他们”。 “联”字所代表的的说服力,可以总结成这样的一句话, 人们总是倾向于,对自己人,也就是属于“咱们”一伙的人,表示赞同,并接受说服。 换句话说, 你对那些把你看作“咱们”的人,更有说服力。 如何成为“咱们”?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“拉近”关系; 而“同步”,就是一种最容易的“拉近”。 “同步”然后“拉近”关系之后,所能产生的影响力,经常悄无声息,让人不自知。 让我们回到文首的疑问中, “哼唱”,“走路”,这种级别的“同步”行为,也能产生影响力吗? 当然,我们当然期望这样的的“影响力”,可以帮助我们说服对方,达成某些目标; 和别人“同步”在一样的哼唱节奏中,能真实地说服对方吗? 和别人“同步”在一样的走路节奏中,能真实地说服对方吗? 别急,让我们分别看两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。 3音乐同步 2011年,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,皮尔卡洛-瓦尔德索洛教授,做了一个有关“音乐同步”的实验。 实验寻找了69名大学生作为对象,分成了两组,“同步组”和“非同步组”; 每个实验对象都会戴上耳机坐在一台电脑前,桌子旁边还有一个实验工作人员同样戴着耳机; 无论是实验对象还是工作人员,都会一边听着耳机中传来的音乐,并用手在桌上敲打节奏; 不同的是, 第一组中实验对象和工作人员的耳机里是相同的音乐,实验对象会看到工作人员和自己敲打着完全相同的“同步”节奏; 第二组中播放的则是不同的音乐,实验对象会发现对方敲打的动作和自己完全配不上节奏。 很简单,实验让两组人对工作人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印象,“同步”的和“非同步”的; 接下来,所有的实验对象被告知,他们可以随时离开; 但和他们刚才一起敲打节奏的工作人员必须留下来,完成异常繁琐且困难的问卷任务,有逻辑题和计算题; 而实验对象可以自行选择置之不理并马上离开,或者留下来帮助那个工作人员完成任务; 好吧,皮尔卡洛教授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,来统计实验对象能够产生“利他行为”的比例; 实验结果是, 第二组,也就是“非同步组”中,只有18%的人愿意留下来帮忙; 第一组,也就是“同步组”中,居然有高达49%的人,愿意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,协助刚才的“同步伙伴”一起完成任务。 (详细实验见:SynchronyandtheSocialTuningofCompassion.ByValdesolo,P.,&DeSteno,D.(2011).Synchronyandthesocialtuningofcompassion.Emotion,11(2),262–266.doi.org/10.1037/a0021302) 通过这个实验结果,我们是否能够看出,“同步”确实“拉近”了实验中两个人的距离; 更重要的启示是,实验引导了他们的“同步”关系,并影响了实验对象的“利他”决策; 这难道不算有效的说服吗? 4走路同步 我们再来看“走路节奏同步”这件事; 其实这个现象被人们利用的最多,想想我们在军训时做过什么? 正步走。 没错,军人的集体正步训练,就是一种典型的“走路同步”。 你觉得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什么? 如果我告诉你,这种训练最主要的心理影响,就是“同步”被训练的人更加“联结”和更加“团结”,是否超出了你的认知? 再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, 2009年,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系的研究者,斯考特-维尔特矛斯教授,做了这样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; 斯考特教授在校园里征集了30名大学生,随机分配一个信封给这些实验对象; 每个大学生都会得到一个任务,那就是跟着实验工作人员在校园里行走; 不同的是,有的信封里给出的任务是“同步”,意思是要求实验对象按照前面工作人员的走路节奏和左右顺序,“同步”行走; (这当然指的是,左、右、左、右完全一致,并速度相同) 有的信封里给出的任务是“非同步”,意思是要求实验对象需要刻意去和工作人员的走路节奏相反,挥臂顺序相反; (也就是说,看到工作人员伸左腿,自己就要伸右腿) 我们不妨也把第一组人称为“同步组”,第二组人称为“非同步组”; 完成了“走路任务”后,实验对象被要求和工作人员一起玩一个“博弈”游戏; 游戏规则很简单,从1到7这个七个数字中选一个,并根据这个数字拿到相应的美金奖励; 奖励规则是,比较自己的数字和所有人选择中最小数字的差异,差异越大奖励越小; 下表是具体规则,很容易看出,利益最优的选择,就是所有人都选7。 但问题是,这个“博弈”游戏,事先没有任何沟通; 这就意味着,有人会担心,如果自己选7,而有人选1,怎么办? 这样的担心会让人开始降低自己的选择,选更小的数字。 请注意,这个“博弈”游戏显然在考验游戏参与者之间的信任程度; 如果所有选择的平均数越高,说明他们越信任,越不担心别人。 让我们看一下结果, “同步组”的人所选数字的统计平均值为5.4,而“非同步组”的人的统计平均值只有3.6! (详细实验见:SynchronyandCooperationByScottS.WiltermuthandChipHeathDepartmentofOrganizationalBehavior,StanfordUniversitydoi.org/10.1111/j.1467-9280.2008.02253) 是什么使得两组人对集体的信任感相差了1.5倍? 仅仅是因为在校园里走了一段“同步节奏”的路? 这是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? 时至今日,部队或校园的集体正步训练依然被认为是最方便且有效的“团队活动”; 正是来自“联”的力量。 5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,今天内容的背后,依然有着“模糊谈判论”的影子; 分类、二元、语言、极端; “联”,“联合”的本质,也是二元差异的极化;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,我们Vs他们,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; 当“咱”还没出现之前,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,没有说服力; “同步”,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,“咱”和“他们”的界限越明显,说服力就越极端; 说服力的流动,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。 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 “模糊谈判力第二十七篇”待续 ---桔梗(839239@qq.com) 仓储设备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迁安便民网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4
请发表评论